滇西秘境中,一座跨越汉、彝、白、傣、黎、哈尼六个民族的云上村落——云南大理南涧县碧溪乡岩子头村,正上演着一场多民族的村民共建。71户人家、六个民族的百年聚居史,与318棵古树共同编织出独特的文化经纬。这座被时光遗忘的古村选择以废墟为纸,以创新为笔,建设一个茶旅综合体与村民文化中心,书写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。
建筑师面临三重挑战:45天极速建造周期、严苛的成本控制、低技属性的当地村民施工队。在废弃院落的重生过程中,工作室以"在地营造"为方法论,开展了一场偏远乡村语境中的超现实主义建筑实验。
设计团队采用"生长式营造"策略,将混凝土形体与阳光板轻薄建筑进行虚实对话。螺纹钢塑造的混凝土墙体与镀锌钢筋构筑的"白云"穹顶形成张力,前者以6—8cm薄壁混凝土工艺突破常规,后者则延续了工作室标志性的"轻建筑"语汇。施工现场化身巨型雕塑工坊,建筑师以钢筋为画笔,在三维空间即兴创作,村民工匠的手作痕迹被转化为独特的建造美学。
在极速建造的倒逼下,设计团队开创了"动态生成"营造范式。这种以身体丈量空间、以直觉驱动形体的工作方法,颠覆了蓝图至上的现代主义教条,重构营造范式。建筑师学习吟游诗人,用钢筋在废墟间即兴创作,每一处弯曲都记录着场地的呼吸节奏。
这种介于造园术与大地艺术之间的营造方法,实现了三重范式突破:一) 时空折叠的创作逻辑,将设计-施工的线性流程折叠为同步发生的空间事件,施工现场成为流动的草图本。螺纹钢的每一次焊接既是结构计算,也是形态推敲,工匠的榔头敲击声构成了最真实的形态生成算法;二) 身体介入的认知革命,设计师的视网膜成为最精准的测量仪,步伐节奏转化为空间模数。
这种返祖式的身体在场,复活了童寯在《江南园林志》中记载的"步移景异"传统,混凝土曲墙的弧度恰是设计师瞳孔转动的轨迹投射;三) 缺陷美学的当代转译,主动接纳施工误差带来的意外馈赠:模板错位形成的光影裂隙,钢筋焊接残留的金属泪痕,这些"不完美"的细节共同编织成建筑的记忆经纬,重新阐释了现代建造的“不完美”诗意。
这种营造实验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"匠作营造"的数字化时代回应——当参数化设计日益沦为计算机的奴隶,"白云朵朵"证明血肉之躯依然可以创造鲜活的建筑叙事。那些被阳光板柔化的钢筋曲线,既是对高迪反向拱顶实验的量子纠缠,也是对《园冶》"巧于因借"的拓扑变形。